“感谢医生们的高超技术,把我从危险边缘救回来。住院期间,护士们像家人般的照顾也让我特别感动。”2025年盛夏,在肇庆四会市人民医院(以下简称“四会医院”),赵婆婆将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,连声致谢。
几天前,她突发晕倒送医,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直径2.5厘米的巨大溃疡伴大出血。四会医院普通外科团队运用腹腔镜技术成功切除病灶并重建消化道,手术仅2.5小时,出血10毫升。术后赵婆婆康复出院。
如果时间回流三年半,赵婆婆和家人可能不会选择留下——四会毗邻佛山,距离广州也不远,当地医院技术水平有限,不少人遇上稍微严重的疾病都习惯直奔广佛。
改变始于2021年10月。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,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(以下简称“省二医”)全面托管帮扶四会医院,围绕“优势塑造、结构调整、动力增强、价值实现”四个定位,以真情、真心、真干,从管理、技术、服务、文化四个方面精准发力,推动后者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,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。
▲2021年9月,省二医党委副书记、院长瞿红鹰代表省二医与四会市人民政府签订托管协议
数据显示,与托管前相比,2024年四会医院门诊量、住院量、住院手术人次分别增长20.17%、85.97%、58.62%,县域内住院率提升2.9%,其中2024年第一季度达85.0%,首次达到广东省标准,成为广东省卫生健康“百千万工程”惠泽民生的生动注脚。
▲2025年6月6日,省二医党委书记李观明带领调研组到四会医院开展“百千万工程”调研,助力四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
管理固基,平移省级高水平标准
2025年5月29日,广东公布在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名单,四会医院托管后首任院长、省二医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天旺榜上有名;6月30日,广东省“两优一先”名单公布,李天旺又被授予“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这两份荣誉,既是对个人的鼓励,也是对四会医院托管后发展成效的肯定。
“最初吸引我来四会的,是这里闻名遐迩的沙糖桔。”李天旺笑着回忆。然而当他真正驻足这片土地时,才发现扑面而来的现实远比想象中更为严峻。那时新冠疫情胶着,医院防控压力不小,运营情况也不乐观:医疗技术存在明显短板,患者信任度低;管理粗放,资产负债率高达111.38%,有些药品、耗材甚至已经断供。
如何让一家背负着沉重包袱的老院重获新生?托管团队选择首先从规范运营着手,平移省二医作为高水平医院的现代管理制度:优化调整医院党委会、院长办公会决策机制,规范医院周会、行政查房等工作流程;建立严格的“三级督导+数据追踪”机制,推行医疗质量查房、建立督导台账、实施问题溯源追踪,将先进管理理念、质控标准刚性导入并贯穿至科室、病区末梢。
“我们以问题为导向,遇到运行不合理的,就根据省二医医疗、管理制度标准,结合当地实际改进落实。”李天旺说,为了摸清问题底数,托管团队常深入临床一线。他也每周固定出诊,通过全程跟踪患者就医流程,系统排查潜在风险。很快,他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缺陷,立即指导信息部门进行修正。
科室管理细节也在悄然改变。“过去我们管理模式较为粗放,手术决策‘一言堂’,查房流程也落实不到位。省二医专家团队常驻后,带领我们逐项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,建立了完善的术前讨论机制,规范了查房流程。”关节骨科主任罗盛表示,以交班为例,过去仅是口头交接,现在已经形成规范的书面交接单和标准化台账,每一步都有据可查。
▲省二医帮扶专家查房
麻醉科(手术室)主任高长胜也深有感触:“省二医的质控标准对我们完全开放,专家们也非常耐心,带着我们一点点去试,一条条改进,最终形成完善的质控标准,理顺了麻醉药品和器械管理流程,为高效、安全实施麻醉提供坚实保障。”
为了把控成本,四会医院还推行项目采购全流程管控体系,构建债务风险动态监测模型,实现了采购透明、库存最优、支付精准的精细化管理目标,2024年医疗业务收入较2021年增长42.42%,资产负债率在2025年4月降至45.76%,回归健康运营区间。
尚盈配资
技术强基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
时隔一年,省二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姜盛强仍记得2024年5月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——他在广州突然接到四会医院的紧急来电:一位深度昏迷两小时的患者右颈内动脉瘤破裂,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,生命垂危。
姜盛强拿起车钥匙冲出家门。雨水如注,砸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,他紧握方向盘,在夜色中驱车疾驰,抵达四会后,与四会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刘国华联手,在复合手术室同步实施开颅手术与脑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,将患者从“鬼门关”拉了回来。
这是四会医院复合手术室自2023年12月正式启用后的首例“复合应用”,也是省二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体现。托管至今,省二医累计派出39名管理及临床专家常驻,并选派33个学科超100名专家定期出诊和手术,指导开展新技术、新业务超100项,填补了多项县域空白。
姜盛强是常驻帮扶专家之一,于2023年3月来到四会医院,挂职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。彼时,神经外科技术水平薄弱,只能进行血肿钻孔引流、溶栓等基础操作,手术显微镜购置一年多也无人会用,姜盛强的到来为这个低迷的专科注入了“强心针”,不仅单独成科,还陆续解锁了微创血肿清除、动脉瘤夹闭、脑动脉狭窄介入等关键技术领域,一支本土年轻力量也在实战中迅速成长。
2023年10月,上述手术的另一名主刀医生,来自广州地区某三甲医院的神外专家刘国华正式加入,成为神经外科负责人。“我和刘主任非常有缘,配合得很默契。”姜盛强说,第一次在四会医院见面,他觉得对方特别眼熟,深入交流后发现,两人竟是十多年前在显微镜手术培训班的同窗。这难得的缘分成就了融洽的协作,推动科室走上发展快车道。
2024年初,姜盛强成为省二医“组团式”紧密型帮扶队队长,挂职四会医院副院长,肩负起更大的责任。此时,神经外科也升级打造为脑病中心,“中心5位医生都具备独立手术的能力,能够应对大部分颅脑手术,比较特殊的就邀请省二医的专家前来会诊。”刘国华说。
▲姜盛强在复合手术室进行开颅手术
除了专家下沉,省二医还和四会医院搭建了16个专科联盟,畅通科室交流渠道。
“我们和省二医胃肠外科等科室密切沟通,遇到疑难病例可以直接咨询,必要时专家也会前来指导。”普通外科负责人吴诗安说。他的手机里有一份特别的备忘录,记录了近年来参与开展的新技术,仅2024年以来就有18项,其中包括腹腔镜下坏死性胰腺炎清除引流、腹腔镜脾破裂修补、自体脾移植等高难度手术。在四会医院工作了17年,他的干劲更足了。
其他学科也迎来了快速发展。关节骨科从只能开展简单的髋关节置换,到熟练掌握膝关节置换、关节镜微创手术;麻醉科(手术室)突破了“5岁以下不麻、80岁以上不接”的技术瓶颈,并探索开展多种镇痛模式;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肇庆市首家国家PCCM优秀认证单位,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县级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中心;由李天旺担任学科带头人的风湿免疫科从零起步,现已入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……
多学科支持下,四会医院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快速提升,2024年疑难病例达7633例,同比增长63.69%;危重病例5276例,同比增长21.20%。三四级手术、微创手术台次较托管前均提升65%以上,神经、心血管及外周血管介入等关键领域的手术量成倍增长。
极复杂的病例也能走绿色通道快速转诊。前不久,98岁的陈伯下肢骨折,还合并冠心病、肺部感染等多种基础疾病,转诊至省二医做完手术后,又无缝衔接回四会医院康复。“太好了,不用自己到处折腾,就能享受到治疗、康复和护理一体化服务。”陈伯竖起大拇指。
服务优基,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
清晨,明亮宽敞的门诊大厅,一幅和谐的就医场景在眼前铺开:手持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的人们在清晰的标识指引下有序流动;导诊台前,工作人员身体微倾,耐心为就医群众指引方向……
“以前挂号、缴费都要排队,现在手机上就能操作,还能线上医保结算,太方便了。”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告诉记者,近日天气多变,孩子夜间着凉后咳嗽不止,她在微信公众号上提前预约,一早带孩子到医院,一小时内就完成诊疗并顺利取药。
“我们不但要让群众看上病、看好病,还要舒心看病。”李天旺说,近年来,医院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,不断完善线上预约、缴费、查报告、医保支付等“指尖服务”,还对全院导诊岗位进行统一调度,以便群众获得更为清晰、高效的就医指引。成效显而易见,2024年,四会医院微信公众号关注量突破30万人,比2021年增加24万,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7.23%,较2021年提升近16%。
借助智慧医疗的力量,四会医院还将优质医疗服务的触角广泛延伸至基层:依托省二医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优势,四会医院建起互联网医院,实现“云处方”送药到家;作为县域医共体总医院,大力推进“心电一张网”建设,实现县乡心电图实时互联,为基层心血管患者筑起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的生命防线。
63岁的刘叔是受益者之一。他因突发心慌、大汗,胸闷胸痛被送往大沙分院,值班医生为他进行心电图检查,并将图像同步上传至总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。心血管内科二科主任廖富彪诊断其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,立即联系大沙分院指导应急处置,同时开通转诊绿色通道。救护车呼啸而来时,他已做好介入手术准备,40分钟后完成心脏血管再通,刘叔转危为安。
为了扩大健康服务的覆盖面,四会医院还复制省二医作为“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”的经验,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传播健康知识。首场直播开始于2022年3月,风湿免疫科成立当晚,主播李天旺教授坐在印有“名医直播间”标识的蓝色背景板前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将风湿免疫疾病知识娓娓道来,获得了近3万点赞。
如今,“名医直播间”已走过三个春秋,累计开展直播70场,惠及群众超6万人次。内容也从最初的风湿免疫知识科普,逐步扩展至心血管疾病防治、儿童健康管理、中医养生保健等多元领域。方寸屏幕间,医者不仅传递了健康知识,也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桥梁,不少患者从观看线上直播走向诊室接受规范治疗。
▲2023年3月14日,四会医院(国家应急医疗队)参加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科普宣教活动
文化筑基,激活内生发展动力
管理革新、技术突破、服务提升的背后,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重塑。
刚到四会,李天旺就察觉到,医院内部惰性思维明显,员工多有畏难情绪,不少人对医院发展持悲观态度。这些都如同层层缠绕的蚕茧,紧紧束缚着医院的生机与活力。
如何破局?托管团队选择落实考勤打卡制度,全面整顿工作作风。“初期阻力很大,不少员工消极对抗,但医院领导班子达成共识,以身作则。”李天旺说,他坚持每天准时打卡,每周雷打不动出1天门诊,这种“以上率下”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,员工思想观念悄然转变,准时到岗率大幅提升。
强化约束机制的同时,托管团队也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“指挥棒”作用,构建以岗位价值、工作质效、医德医风、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科学化绩效评价体系,有效激发内部运行活力。改革后,员工满意度提升32.87%(从2021年63.42%提升至2023年96.29%),人均绩效增长19.08%。
“新绩效方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,对外科系统的激励效果尤为显著。”罗盛表示。以他带领的关节骨科为例,过去部分医护人员对夜间急诊手术常有抵触心理,如今无论多苦多累,都毫无怨言。不久前的一个晚上,急诊接连收治多名骨折患者,科室全体成员返院,齐心协力奋战至天亮。
除此以外,托管团队还将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,常深入科室和医护人员聊天,了解其想法和需求。工作闲暇时,李天旺还会披上围裙,下厨请员工吃个家常饭。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中,不少人改变工作态度。例如,有位医生觉得自己被团队放弃了,一度自暴自弃,经常迟到早退、消极应付、甚至公开质疑科室决策。托管团队没有选择简单批评或者放任,而是多次约他谈心,从职业规划聊到家庭状况,最终通过调整岗位、配备导师等方式,帮助其重拾专业信心。
良性的发展叠加省二医影响力,四会医院逐渐形成人才磁力场,以往连本科生都难招,现在研究生也来了不少。截至2024年底,该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88名,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近九成。特别是上文提及的罗盛、高长胜、刘国华、廖富彪等几位高职称专家,正值40余岁,年富力强,基础扎实且有拼劲,已成为医院中坚力量。
进了一家门,就是一家人。李天旺对人才关怀备至,给予充分的施展平台,还对合理的要求有求必应。廖富彪希望开展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(OCT)检查,以提升冠脉病变诊疗的精准性,李天旺在确认该设备能有效填补诊疗空白后,迅速研究并推进设备采购各环节,设备很快便安装到位。不久后,四会首例OCT指导下冠脉介入手术成功实施,为一名患有心脏病的老人解决了困扰多时的胸闷问题,进一步提升了四会医院诊疗技术水平。
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。在此工作近20年的副院长陈国新深有感触:“近年来医院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全院上下形成了‘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’的浓厚氛围,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,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、更高效的诊疗服务。”
▲省二医“组团式”紧密型帮扶专家到四会医院医共体罗源分院开展义诊活动
省二医党委副书记、院长瞿红鹰表示,未来,省二医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深化高水平医院与县域医院跨区域联动合作,下沉省级优质资源,为四会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见实效。
“帮扶结硕果,携手谱新篇。”省二医党委书记李观明表示,省二医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,将进一步创新托管帮扶模式,加大帮扶力度,深化管理固基、技术强基、服务优基、文化筑基的“四维强基”托管内涵,推动落实“大病不出县”,切实让基层群众“少跑路、少花钱、治好病”,筑牢县域医疗民生根基,为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广东经验。
四会市融媒体中心
来源丨广东卫生在线 尚盈配资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