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“马不停蹄”实践团奔赴韶关市始兴县,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、企业车间和百姓家中君润宜保,开展为期5天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。团队聚焦专业技能服务乡村振兴,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察民情、解民生、强信念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。
学精神:红色铸魂强根基。实践团坚持把思政课堂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。在始兴县革命老区,师生们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学习教育活动。电气技术学院教工党员林佳杰为实践团学生讲授《弘扬科学家精神 挺膺奋进新时代》微党课,深刻阐述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,引导青年学子明晰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责任与担当。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,指导老师以《志存高远百千万 科技报国正当时》为题发表演讲,激励队员们和当地学子积极投身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。
在学校“双百行动”驻始兴县服务队副队长万益带领下,团队还专程走访顿岗镇七北村“一家三代齐当兵、一门双英烈”何观生老战士,聆听革命先烈英勇事迹;前往沈所镇,参观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——红围和八一村外营保卫战革命遗址馆——外营围楼,透过革命文物、历史照片等珍贵史料,缅怀先烈功绩,传承红色基因,厚植家国情怀。这些红色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到,新时代青年更应传承红色基因,筑牢信仰之基,为科技助农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思良策:问需于民谋振兴。深入调研是精准服务的基础。 师生们深入种植基地、车间、农户家中,走访顿岗镇选陂古村、城南镇周前古村,通过实地考察、访谈等方式,系统调研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和非遗文化保护情况。
针对始兴特色马蹄产业,团队聚焦采挖环节的弯腰劳作、去皮工序的指尖辛劳,深入调研机械化作业的适配性、市场流通的梗阻点、商标运用的盲区与品牌培育的痛点。每一次访谈、每一回现场记录,都凝聚成为破解产业难题的“金钥匙”君润宜保,为后续靶向施策积累了沉甸甸的一手资料。
一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,当看到田垄间忙碌的身影大多是银发老者,年轻面孔寥寥无几,而老人们念叨“就盼着机器能替替手”的迫切神情时,他深受触动。“这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助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它承载着农民的期盼。也让我们更加认真地思考,该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,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,助力乡村发展。”
践担当:科技助农显身手。实践团紧扣“地方所需,高校所能”,带着历时一年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马蹄去皮机再赴顿岗——这台样机研制历时一年,从设计之初就聚焦当地生产实际,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农户需求的精准回应。在展览现场,机器一经亮相便受到当地群众的关注。队员们一边演示操作,一边耐心讲解技术原理,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助农成果。
同时,实践团还特别为当地中学生开设了“科技零距离”互动课堂,通过生动有趣的机器开发体验和科普讲座,点燃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。
在顿岗镇石坪村党群服务中心,团队结合专业特长,开展了电器义务维修活动。得知消息的村民陆续送来家中出现故障的电风扇、电饭煲、电水壶、儿童玩具等。队员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,仔细检查电器故障,认真进行维修。经过半天的努力,队员们共接收村民送来的电器十余件,成功修复多件,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,得到了村民的认可。
悟成长:青春筑梦新时代。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。在这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中,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收获了最生动的成长。
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,我真正读懂了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’的深刻含义。”实践团负责人张家宝深有感触地说。在他看来,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应用,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,让他深刻理解了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性。实践团精心组织队员谈感悟、话成长。队员朱嘉杰在分享感悟时说:“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实验室的坚守,更需要转化为服务百姓的实际行动。”这道出了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心声。
在这场生动的社会实际大课堂中,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长才干。他们化身科技推广的“排头兵”、红色基因的“传承者”、惠民服务的“实干家”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专业服务社会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,在广袤乡村绘就了最美的青春画卷。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